一瓣杏花,千年城韵
一瓣杏花,千年城韵
一瓣杏花,千年城韵从古老的壁画、铜镜(tóngjìng),到现代(xiàndài)的装置艺术、城市景观,杏花始终以不同的姿态,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文(wén)|汪晶美 编辑覃柳笛
漫步于长春的(de)东风大街(dàjiē),汽车厂退休工人用废弃零件焊接的“钢铁杏树”装置艺术(yìshù),与春日里盛放的杏花树并肩而立,工业与自然的二重奏,彰显着长春这座老工业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植物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成为一座(yīzuò)城市乃至(nǎizhì)(nǎizhì)一个民族精神(jīngshén)世界的象征,而在长春乃至吉林,杏花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从高句丽山城的石缝到渤海国宫殿的瓦当,从辽金墓葬的铜镜(tóngjìng)到清代流人的诗笺,杏花始终是这片黑土地上最绵韧的文化符号,它不仅用柔美色彩装点城市,更承载着历史记忆(jìyì),见证着城市变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hóngxìngchūqiáng)来。”在中(zhōng)国传统文化的长河(chánghé)中,杏花(xìnghuā)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意象。从“沾衣欲湿杏花雨”到“牧童遥指杏花村”,诗词中的杏花,或寄寓情思,或象征美好,穿越千年,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而在长春(chángchūn),杏花更是独特且意义非凡的文化符号。可以说,近现代长春的每个历史褶皱里,都(dōu)藏着杏花的密码。《长春县志》有载,早在 19 世纪末(shìjìmò),长春杏花村就闻名遐迩,作家萧军也曾回忆在此(cǐ)游玩的情景。
当代城市规划者则将杏花写入生态密码——借鉴清代“柳条边”的灵感,长春园林(yuánlín)部门沿人民大街打造“杏花生态屏障”,选择抗污染强的山杏品种,其根系网络如同地下长城(chángchéng),既固土降尘,又以花期为城市标注春的刻度。卫星云图上的长春四月,粉白色带(dài)沿主干道次第(cìdì)绽放,恰似(qiàsì)在大地绘制了一朵巨型杏花。
如今,每年四月,长春杏花(xìnghuā)节让整座城市陷入(xiànrù)温柔的狂欢:吉林大学(jílíndàxué)校园的“杏花大道”变身露天美术馆,学生们用丙烯颜料在花瓣上书写量子公式(gōngshì);54 路有轨电车拖着民国时期(mínguóshíqī)的叮当声,穿过漫天飞花的春城大街,车厢里戴防花粉口罩的市民与举着单反相机的游客相视而笑。
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的青铜雕塑《春之祭》与(yǔ)本土杏花形成奇妙对话。扭曲的人(rén)体从裂开的杏果中挣扎而出,西方表现主义与东方(dōngfāng)花道哲学在此碰撞。这让人想起唐代渤海国(辖(xiá)地含今长春地区)的“海东盛国”气象,出土的杏花纹鎏金带銙上,波斯联珠纹与中原卷草纹和谐共生——文明(wénmíng)的对话,原来早在千年(qiānnián)前的杏花影中埋下伏笔。
夜幕降临时分,昔日(xīrì)的伪满八大部建筑群,如今在杏花掩映中亮起(qǐ)景观灯。日本建筑师当年刻意营造的压抑空间,竟被柔嫩花枝解构出(chū)奇异(qíyì)的美感。满城杏花,纷扬的落英洒落屋檐。这或许暗示着:再坚硬的权力符号,终将在自然节律前臣服。
站在长春德苑的(de)(de)观杏亭远眺,可见不同时空的杏花在此重叠,便觉(biànjué)千年文脉正在花开花落间生生不息:辽金墓葬中凝固的青铜杏枝、伪满老照片里憔悴的街边野杏、解放碑旁沐浴阳光的新栽杏苗,以及天际线处正在建设的杏花主题生态社区。这座经历过殖民疮痍、工业(gōngyè)阵痛的城市,正将(jiāng)杏花淬炼成超越季节的文化载体——那些飘落在有轨电车道轨间看似柔弱的五瓣花,实则(shízé)是千百年来贯通(guàntōng)庙堂与江湖、联通诗画与乐舞的文化基因,终将被碾作滋养黑土地的春泥。它们随着暮鼓晨钟舒卷,在城市记忆的暗房里(fánglǐ),映现着长春与杏花的倾城之恋。
千年之前,杏花已在吉林扎根(zhāgēn)。面对冬季严寒、春季倒春寒的恶劣气候(qìhòu),杏花坚韧绽放,成为这片土地上生命力的象征。在吉林传统民俗中,杏花更承载着吉祥幸福的寓意,每逢重要节日,人们(rénmen)用杏花装点街巷、制作(zhìzuò)手工艺品,祈愿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而丰富的考古发现,不断见证(jiànzhèng)着杏花与吉林的深厚渊源。
在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墓群禹山墓区,集安五盔坟四号墓(公元6世纪)的玄武岩壁画上,朱雀尾羽扫过的空隙(kòngxì)里,几笔淡赭色线条勾勒(gōulè)出抽象花卉,尽管考古报告(bàogào)未明确其(qí)种类,但丸都山城遗址(集安)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昭示着高句丽人对果木(guǒmù)的利用。民间传说称,守军曾将杏核混入城墙夯土,以花期证明“天佑山城”。
渤海国时期,杏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de)见证(jiànzhèng)。龙头山墓群出土的渤海国鎏金带銙(kuǎ)上,忍冬纹与宝相花纹交织,折射出唐文化对“海东盛国”的深刻影响。贞孝公主墓墓室壁画中的庭院树木,或为后世杏花意象(yìxiàng)的灵感来源。
南宋大臣洪皓创作的《松漠纪闻》,也记载着与杏花有关(yǒuguān)的女真(nǚzhēn)习俗:满族(mǎnzú)萨满后世在春猎前,会以杏枝蘸鹿血祭祀山神。这一古老仪式,为杏花赋予了神秘色彩。至此,杏花不仅是文化标识,更成为(chéngwéi)游牧民族精神的寄托。
清代,杨宾《柳边纪略》记载东北“野杏丛生,四月始华”,当流人踏着松花江的冰面来到宽城子(长春(chángchūn)旧称),或许正是这些(zhèxiē)凌寒(línghán)绽放(zhànfàng)的野杏,才催生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情。历经千年迁徙,杏花随(suí)鲜卑骑兵、契丹商队辗转,最终在伊通河畔扎根。如今,每年春天净月潭的山杏林海,粉色花潮自山麓漫向峰顶(fēngdǐng),与残雪冷杉构成冰与火的视觉奇观,诉说着杏花与吉林这片土地跨越时空的不解之缘。
从历史长卷中走来的(de)杏花,不仅是文化与自然(zìrán)的纽带,更在艺术领域绽放出独特光彩(guāngcǎi)。杏花的艺术表达,始终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裂变新生。
吉林省博物院(bówùyuàn)藏《山东移民图卷》(清晚期)以水墨记录(jìlù)“闯关东”路线,画中杏树从莱州老宅延伸至宽城子新居。现代学者认为,“愈北愈瘦”的(de)笔法(bǐfǎ)隐喻移民对故土的移植与适应(shìyìng),长春二道沟山东屯的古杏,枝干勒痕被传为移民捆扎家当的印记,虽无考古实证,却成为集体记忆的鲜活载体。
而(ér)更动人的演绎藏在民间。吉林乌拉满族剪纸传承人李侠的作品中,杏花(xìnghuā)常与鸟兽、神树组合,满汉交融的纹样,折射出民间对(duì)自然力的浪漫想象。
千年时光流转(liúzhuǎn),杏花(xìnghuā)早已深深融入黑土地的血脉。从古老的壁画、铜镜,到现代的装置艺术、城市景观,杏花始终以(yǐ)不同的姿态,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作者系吉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四级调研员)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dōngfāng)周刊》2025年第11期,总第(zǒngdì)934期)
从古老的壁画、铜镜(tóngjìng),到现代(xiàndài)的装置艺术、城市景观,杏花始终以不同的姿态,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文(wén)|汪晶美 编辑覃柳笛
漫步于长春的(de)东风大街(dàjiē),汽车厂退休工人用废弃零件焊接的“钢铁杏树”装置艺术(yìshù),与春日里盛放的杏花树并肩而立,工业与自然的二重奏,彰显着长春这座老工业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植物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成为一座(yīzuò)城市乃至(nǎizhì)(nǎizhì)一个民族精神(jīngshén)世界的象征,而在长春乃至吉林,杏花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从高句丽山城的石缝到渤海国宫殿的瓦当,从辽金墓葬的铜镜(tóngjìng)到清代流人的诗笺,杏花始终是这片黑土地上最绵韧的文化符号,它不仅用柔美色彩装点城市,更承载着历史记忆(jìyì),见证着城市变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hóngxìngchūqiáng)来。”在中(zhōng)国传统文化的长河(chánghé)中,杏花(xìnghuā)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意象。从“沾衣欲湿杏花雨”到“牧童遥指杏花村”,诗词中的杏花,或寄寓情思,或象征美好,穿越千年,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而在长春(chángchūn),杏花更是独特且意义非凡的文化符号。可以说,近现代长春的每个历史褶皱里,都(dōu)藏着杏花的密码。《长春县志》有载,早在 19 世纪末(shìjìmò),长春杏花村就闻名遐迩,作家萧军也曾回忆在此(cǐ)游玩的情景。
当代城市规划者则将杏花写入生态密码——借鉴清代“柳条边”的灵感,长春园林(yuánlín)部门沿人民大街打造“杏花生态屏障”,选择抗污染强的山杏品种,其根系网络如同地下长城(chángchéng),既固土降尘,又以花期为城市标注春的刻度。卫星云图上的长春四月,粉白色带(dài)沿主干道次第(cìdì)绽放,恰似(qiàsì)在大地绘制了一朵巨型杏花。
如今,每年四月,长春杏花(xìnghuā)节让整座城市陷入(xiànrù)温柔的狂欢:吉林大学(jílíndàxué)校园的“杏花大道”变身露天美术馆,学生们用丙烯颜料在花瓣上书写量子公式(gōngshì);54 路有轨电车拖着民国时期(mínguóshíqī)的叮当声,穿过漫天飞花的春城大街,车厢里戴防花粉口罩的市民与举着单反相机的游客相视而笑。
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的青铜雕塑《春之祭》与(yǔ)本土杏花形成奇妙对话。扭曲的人(rén)体从裂开的杏果中挣扎而出,西方表现主义与东方(dōngfāng)花道哲学在此碰撞。这让人想起唐代渤海国(辖(xiá)地含今长春地区)的“海东盛国”气象,出土的杏花纹鎏金带銙上,波斯联珠纹与中原卷草纹和谐共生——文明(wénmíng)的对话,原来早在千年(qiānnián)前的杏花影中埋下伏笔。
夜幕降临时分,昔日(xīrì)的伪满八大部建筑群,如今在杏花掩映中亮起(qǐ)景观灯。日本建筑师当年刻意营造的压抑空间,竟被柔嫩花枝解构出(chū)奇异(qíyì)的美感。满城杏花,纷扬的落英洒落屋檐。这或许暗示着:再坚硬的权力符号,终将在自然节律前臣服。
站在长春德苑的(de)(de)观杏亭远眺,可见不同时空的杏花在此重叠,便觉(biànjué)千年文脉正在花开花落间生生不息:辽金墓葬中凝固的青铜杏枝、伪满老照片里憔悴的街边野杏、解放碑旁沐浴阳光的新栽杏苗,以及天际线处正在建设的杏花主题生态社区。这座经历过殖民疮痍、工业(gōngyè)阵痛的城市,正将(jiāng)杏花淬炼成超越季节的文化载体——那些飘落在有轨电车道轨间看似柔弱的五瓣花,实则(shízé)是千百年来贯通(guàntōng)庙堂与江湖、联通诗画与乐舞的文化基因,终将被碾作滋养黑土地的春泥。它们随着暮鼓晨钟舒卷,在城市记忆的暗房里(fánglǐ),映现着长春与杏花的倾城之恋。
千年之前,杏花已在吉林扎根(zhāgēn)。面对冬季严寒、春季倒春寒的恶劣气候(qìhòu),杏花坚韧绽放,成为这片土地上生命力的象征。在吉林传统民俗中,杏花更承载着吉祥幸福的寓意,每逢重要节日,人们(rénmen)用杏花装点街巷、制作(zhìzuò)手工艺品,祈愿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而丰富的考古发现,不断见证(jiànzhèng)着杏花与吉林的深厚渊源。
在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墓群禹山墓区,集安五盔坟四号墓(公元6世纪)的玄武岩壁画上,朱雀尾羽扫过的空隙(kòngxì)里,几笔淡赭色线条勾勒(gōulè)出抽象花卉,尽管考古报告(bàogào)未明确其(qí)种类,但丸都山城遗址(集安)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昭示着高句丽人对果木(guǒmù)的利用。民间传说称,守军曾将杏核混入城墙夯土,以花期证明“天佑山城”。
渤海国时期,杏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de)见证(jiànzhèng)。龙头山墓群出土的渤海国鎏金带銙(kuǎ)上,忍冬纹与宝相花纹交织,折射出唐文化对“海东盛国”的深刻影响。贞孝公主墓墓室壁画中的庭院树木,或为后世杏花意象(yìxiàng)的灵感来源。
南宋大臣洪皓创作的《松漠纪闻》,也记载着与杏花有关(yǒuguān)的女真(nǚzhēn)习俗:满族(mǎnzú)萨满后世在春猎前,会以杏枝蘸鹿血祭祀山神。这一古老仪式,为杏花赋予了神秘色彩。至此,杏花不仅是文化标识,更成为(chéngwéi)游牧民族精神的寄托。
清代,杨宾《柳边纪略》记载东北“野杏丛生,四月始华”,当流人踏着松花江的冰面来到宽城子(长春(chángchūn)旧称),或许正是这些(zhèxiē)凌寒(línghán)绽放(zhànfàng)的野杏,才催生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情。历经千年迁徙,杏花随(suí)鲜卑骑兵、契丹商队辗转,最终在伊通河畔扎根。如今,每年春天净月潭的山杏林海,粉色花潮自山麓漫向峰顶(fēngdǐng),与残雪冷杉构成冰与火的视觉奇观,诉说着杏花与吉林这片土地跨越时空的不解之缘。
从历史长卷中走来的(de)杏花,不仅是文化与自然(zìrán)的纽带,更在艺术领域绽放出独特光彩(guāngcǎi)。杏花的艺术表达,始终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裂变新生。
吉林省博物院(bówùyuàn)藏《山东移民图卷》(清晚期)以水墨记录(jìlù)“闯关东”路线,画中杏树从莱州老宅延伸至宽城子新居。现代学者认为,“愈北愈瘦”的(de)笔法(bǐfǎ)隐喻移民对故土的移植与适应(shìyìng),长春二道沟山东屯的古杏,枝干勒痕被传为移民捆扎家当的印记,虽无考古实证,却成为集体记忆的鲜活载体。
而(ér)更动人的演绎藏在民间。吉林乌拉满族剪纸传承人李侠的作品中,杏花(xìnghuā)常与鸟兽、神树组合,满汉交融的纹样,折射出民间对(duì)自然力的浪漫想象。
千年时光流转(liúzhuǎn),杏花(xìnghuā)早已深深融入黑土地的血脉。从古老的壁画、铜镜,到现代的装置艺术、城市景观,杏花始终以(yǐ)不同的姿态,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作者系吉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四级调研员)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dōngfāng)周刊》2025年第11期,总第(zǒngdì)934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