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纳|体育消费江苏观察组稿
集纳|体育消费江苏观察组稿
集纳|体育消费江苏观察组稿从土里刚刨出来的大蒜,圆肚子上还裹着(zhe)一层泥,“颈部”的梗长长的,“尾巴”滋出来一条条(yītiáotiáo)根须。
正午的阳光(yángguāng)下,邳州市宿羊山镇两位妇女坐在家门口,手里拿着剪刀、边上“躺”着一大片刚收上的大蒜。剥土、剪茎、去须,一头白中带紫的圆头蒜就出来了,“土小子”一下子变成了“洋蒜头”。村民李玉芬手里捧着一头直径约6厘米的大蒜递向记者(jìzhě),“漂亮吧(ba),这就是净蒜(jìngsuàn)。”然后,她(tā)熟练地将蒜头丢进一旁的篮子里。
五月底开始,邳州的空气中飘起辛辣的芬芳。作为江苏北部的人口大县,邳州是我国大蒜(dàsuàn)主产区之一,种植有60多万亩大蒜,产量超70万吨(wàndūn),集聚大蒜商贸(shāngmào)和加工企业300余家,相关从业者达40多万人,形成了(le)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世界大蒜看中国(zhōngguó),中国大蒜看江苏,江苏大蒜看邳州”,这句(zhèjù)俗语,形象地道出了邳州大蒜的“江湖地位”。
邳州是我国大蒜(dàsuàn)主产区之一,种植有60多万亩大蒜,产量超70万吨(wàndūn)。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亮眼的数据背后藏(cáng)着更深的产业(chǎnyè)逻辑:当多数产区还(hái)在以原料低价竞争时,邳州大蒜正在进行产业跃迁,挖掘大蒜背后更多的产业潜力。
从(cóng)田间到实验室,圆润饱满的白蒜,何以撬动总产值186亿元(yìyuán)的产业链?它又该如何“乘风破浪”,跨越重洋,成为全球餐桌上的“白色黄金(huángjīn)”?
邳州蒜的(de)千年“扎根记”
大蒜(dàsuàn)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中亚地区。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将西域出产(chūchǎn)的大蒜带回中国。因(yīn)古时对西域称“胡(hú)”,故大蒜又名“胡蒜”。后来全国各地逐渐开始种植大蒜,大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蔬菜之一。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江苏(jiāngsū),江苏大蒜看邳州。
邳州地处江苏北部,自古就是著名(zhùmíng)的“四辣”(大蒜、辣椒、生姜、大葱)种植之乡(xiāng)。邳州大蒜为“四辣”之首,1962年,宿羊山镇汉墓出土的蒜头(suàntóu)壶,印证了邳州在汉代就已开始(kāishǐ)种植大蒜。明清时期,邳州境内蒜田遍布,大蒜依托京杭大运河(jīnghángdàyùnhé)的航运优势销往全国,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从种植条件(tiáojiàn)来看,邳州地处黄淮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的光照与雨量十分充足。当地(dāngdì)的土壤(tǔrǎng)是含微量元素比较多(duō)的黄砂壤,经过耕作和改良培肥,形成了养分齐全、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质,非常有利于大蒜的种植。与其他产区的大蒜相比,邳州白蒜以(yǐ)色泽白、肉质脆、口感好、辣味适中为特点。
澎湃新闻从邳州市史志(shǐzhì)办获悉,上世纪70年代前,邳州大蒜种植(zhòngzhí)面积小,生产(shēngchǎn)的蒜苗、蒜薹、蒜头仅供县、乡,只有极少部分由蒜农在市场上出售。
随后,邳州蒜田面积(miànjī)逐渐扩大。目前邳州大蒜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63万亩,大蒜亩产也已由原来的500多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公斤,全市年产大蒜80多万吨。邳州大蒜以(yǐ)其面积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优享誉国内外市场,跻身中国大蒜主产区(zhǔchǎnqū)之一(zhīyī),创造出了全国县域产区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jīdì)规模(guīmó)第一、生态(shēngtài)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内唯一、大蒜单产第一、大蒜品质第一、大蒜产业化发展第一的“5个第一”。
同时,邳州(pīzhōu)的大蒜产业也进入了机械化发展时期,今年大蒜种植面积为61.5万亩,机收率达40%以上,比去年(qùnián)进一步提高,5月底(yuèdǐ)已全部收获完成。
大蒜作为“白色黄金(huángjīn)”,正以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书写(shūxiě)“小蒜头,大产业”的富民传奇。
一头蒜的“旅程(lǚchéng)”
在邳州,宿羊山镇(shānzhèn)、车辐山镇、八义集镇是核心产区。其中,宿羊山镇更是被誉为“中国大蒜(dàsuàn)第一镇”,全镇(quánzhèn)有10万人次参与大蒜种植、购销、加工,从业(cóngyè)经纪人队伍4600余人,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
在去宿羊(sùyáng)山镇的路上,记者看到,不少卡车正拖着一包包红色网兜的大蒜离开(líkāi)。宿羊山镇组织委员刘璐介绍称,“那(nà)是几家头部企业收购的大蒜,仓库满了就装车运输进厂了。”
不远处的农田里,接力大蒜的第二(dìèr)茬作物也起来了,玉米苗已经长到了人脚踝处,酝酿着下(xià)一轮的丰收。
不少农户的田埂边上,还躺着大片(dàpiàn)晒太阳的大蒜。78岁的武立同是刘山村的村民,已经种了三十多年(sānshíduōnián)的蒜。他装好12袋大蒜开着三轮车,去(qù)“交蒜”。
今年邳州大蒜(dàsuàn)迎来大丰收。
在251省道与山海大道的交界处,邳州当地大蒜加工、出口的头部企业黎明公司设置了收蒜点。红色(hóngsè)的棚子下,轰轰(hōnghōng)作响的分拣机(fēnjiǎnjī)正在作业,蒜农们有序排着队。蒜头(suàntóu)像白色的球,跳进了“舞池”般的分拣机运输带上,再依据个头(gètóu)大小,从4.5厘米(límǐ)到6厘米,精准滚入不同尺寸的孔洞。等大蒜滚满网兜,工作人员就拿起粉色的绳子,两边合围一扎封口,拎上秤看看蒜头的实际“身板”。
武立同老两口种了2亩地的(de)蒜,个头都很大(hěndà),这次带来的蒜,6厘米的占据了一半。记者注意到,当天的收购价是4.37元一斤,他这12袋大蒜有400多斤。最终(zuìzhōng),黎明食品(shípǐn)公司的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复核换算后,给了武立同2200多元。“我家还有三千多斤的蒜在晒着呢,等过两天再拉过来”他说。
每年农忙时(shí),宿羊山镇很多人都从外地回来了,都不愿意(yuànyì)错过这波丰收季。每年都有3万余名“蒜客”来到镇里,他们来自河南、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丰收季对人力要求高,收蒜、晒蒜、卖蒜,规模大的(de)蒜农要抓紧这半个(bàngè)月的黄金期。”刘璐告诉记者。
在邳州人眼里,大蒜早已超越普通农作物的价值(jiàzhí)。它(tā)是宿羊山镇家家户户的“金钥匙”,更是邳州递给世界的“白色名片”。
运蒜的卡车驶入鑫瑞源公司厂区,一包包红色网兜被(bèi)卸下,工人将(jiāng)蒜头再次(zàicì)摊在地上,进行最后一轮的晾晒。记者在旁边走过,听到一阵细碎、连续的“噼啪”声。“你(nǐ)听,这是大蒜炸开皮的声音。”鑫瑞源公司食品发展部的龚培斌提醒记者。午后(wǔhòu)的阳光,将蒜皮里的最后一丝水汽逼出。
经过最后一轮“体检”——农残检测、水分测试、病害筛查,合格的大蒜会被送入冷库(lěngkù),等待冷链(lěngliàn)车的召唤。再过几天,这批大蒜就要启程,开启它们的全球(quánqiú)之旅。“不久后它们就会出现(chūxiàn)在泰国的超市里。”龚培斌说,鑫瑞源公司常年做(zuò)大蒜出口业务,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是主要客户群。
据统计(jùtǒngjì),邳州大蒜目前已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盟、美国(měiguó)等31个(gè)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3亿美元,产品占中东大蒜市场的70%、东南亚市场的40%、全国大蒜出口量的30%。
邳州白蒜的(de)旅程(lǚchéng),不仅连接了农民的笑脸与世界的餐桌,更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产业升级之路。
除了调味品(tiáowèipǐn),大蒜还能进行哪些“裂变”?
邳州(pīzhōu)也在尝试去展示大蒜的更多形态,延伸产业的更长链条,让大蒜走出农产品的属性,跳出厨房餐桌,进入(jìnrù)更多消费场景。
比如,从白蒜到黑蒜。在邳州恒大食品公司(gōngsī)的无菌车间里,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一批刚出炉的黑蒜。氤氲的热气中,工人们将(jiāng)黑蒜轻轻铲出。这些经过60天恒温发酵的黑蒜,像极了刚出炉的糖(táng)炒栗子。
刚“出锅(chūguō)”的黑蒜被均匀摊放在不锈钢架上(jiàshàng)散热。质检员随机取了一个对半掰开,深褐色的蒜肉呈现出蜜饯般的胶质光泽(guāngzé)。曾经刺鼻的蒜辣早已在发酵中化作乌有,只余下近乎果脯酸甜的风味,已尝不出是(shì)大蒜。
公司副总经理岑(cén)顺利介绍称,“邳州黑蒜”是由白蒜经过熟化而成,含有大量的对(duì)人体有益的健康物质,有“东方费列罗”之称。黑蒜果糖含量是普通大蒜的18倍,不仅口感好(hǎo),而且对人体保健有帮助。
除了黑蒜(hēisuàn),记者还见到了大蒜(dàsuàn)的“N种变身”。比如,大蒜“薯片”、脱水蒜粉、大蒜味阿胶糕、蒜油软胶囊(ruǎnjiāonáng)、黑蒜精华液等100多种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邳州集聚了大蒜(dàsuàn)商贸加工企业310余家,国家级农业(nóngyè)产业化的(de)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省级13家。这些大蒜深加工企业正(zhèng)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更多的大蒜产品,丰富消费供给。
邳州市集聚大蒜商贸和(hé)加工企业300余家,相关从业者达40多万人(rén)。
黎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庚认为(rènwéi),国内(guónèi)的(de)大蒜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市场需求仍然集中在调味品领域(lǐngyù),但是大蒜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做菜可以从新鲜大蒜到用蒜粉,消费者不用剥蒜,也节省做饭省时间。
韩洪庚认为,最早的(de)时候大家也只吃(chī)猪肉,后面才有了火腿肠以及更多的猪肉脯类产品(lèichǎnpǐn),有尝试才有新的开始,大蒜类的延伸产品从推广、接受、普及,需要时间和过程。“消费人群在变(biàn),消费理念也在变。”他说。
邳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邳州大蒜(dàsuàn)产业已经从量的(de)追求进入质的挖掘,如何继续(jìxù)延伸大蒜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是当地一直在积极尝试的事情。此外,邳州已经拥有江苏最大(zuìdà)的大蒜自由交易市场——碾庄镇黄滩桥大蒜交易市场,常年交易量10万吨左右。为了让大蒜交易更(gèng)规范,宿羊山镇也正在建设大蒜冷链交易市场,这将改变传统的大蒜马路市场形态(xíngtài),从而升级为集(wèijí)物流、冷链、电商为一体的规范性综合市场,让大蒜的供应时间拉长。
邳州大蒜产业(chǎnyè)的探索,为县域(xiàny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这个“白色黄金”,正创新突破农业生产的传统边界——从田间地头的初级(chūjí)农产品,到实验室里的功能性提取物,再到超市货架上的高端零食,每(měi)一次“裂变”,其实都在重构农产品的价值坐标系。
同时,邳州的实践也表明,县域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敢于打破“农业只能搞生产”的思维(sīwéi)定式,而是要用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基因(jīyīn),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值得期待的转型(zhuǎnxíng)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王奕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xīnwén),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从土里刚刨出来的大蒜,圆肚子上还裹着(zhe)一层泥,“颈部”的梗长长的,“尾巴”滋出来一条条(yītiáotiáo)根须。
正午的阳光(yángguāng)下,邳州市宿羊山镇两位妇女坐在家门口,手里拿着剪刀、边上“躺”着一大片刚收上的大蒜。剥土、剪茎、去须,一头白中带紫的圆头蒜就出来了,“土小子”一下子变成了“洋蒜头”。村民李玉芬手里捧着一头直径约6厘米的大蒜递向记者(jìzhě),“漂亮吧(ba),这就是净蒜(jìngsuàn)。”然后,她(tā)熟练地将蒜头丢进一旁的篮子里。
五月底开始,邳州的空气中飘起辛辣的芬芳。作为江苏北部的人口大县,邳州是我国大蒜(dàsuàn)主产区之一,种植有60多万亩大蒜,产量超70万吨(wàndūn),集聚大蒜商贸(shāngmào)和加工企业300余家,相关从业者达40多万人,形成了(le)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世界大蒜看中国(zhōngguó),中国大蒜看江苏,江苏大蒜看邳州”,这句(zhèjù)俗语,形象地道出了邳州大蒜的“江湖地位”。
邳州是我国大蒜(dàsuàn)主产区之一,种植有60多万亩大蒜,产量超70万吨(wàndūn)。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亮眼的数据背后藏(cáng)着更深的产业(chǎnyè)逻辑:当多数产区还(hái)在以原料低价竞争时,邳州大蒜正在进行产业跃迁,挖掘大蒜背后更多的产业潜力。
从(cóng)田间到实验室,圆润饱满的白蒜,何以撬动总产值186亿元(yìyuán)的产业链?它又该如何“乘风破浪”,跨越重洋,成为全球餐桌上的“白色黄金(huángjīn)”?
邳州蒜的(de)千年“扎根记”
大蒜(dàsuàn)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中亚地区。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将西域出产(chūchǎn)的大蒜带回中国。因(yīn)古时对西域称“胡(hú)”,故大蒜又名“胡蒜”。后来全国各地逐渐开始种植大蒜,大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蔬菜之一。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江苏(jiāngsū),江苏大蒜看邳州。
邳州地处江苏北部,自古就是著名(zhùmíng)的“四辣”(大蒜、辣椒、生姜、大葱)种植之乡(xiāng)。邳州大蒜为“四辣”之首,1962年,宿羊山镇汉墓出土的蒜头(suàntóu)壶,印证了邳州在汉代就已开始(kāishǐ)种植大蒜。明清时期,邳州境内蒜田遍布,大蒜依托京杭大运河(jīnghángdàyùnhé)的航运优势销往全国,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从种植条件(tiáojiàn)来看,邳州地处黄淮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的光照与雨量十分充足。当地(dāngdì)的土壤(tǔrǎng)是含微量元素比较多(duō)的黄砂壤,经过耕作和改良培肥,形成了养分齐全、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质,非常有利于大蒜的种植。与其他产区的大蒜相比,邳州白蒜以(yǐ)色泽白、肉质脆、口感好、辣味适中为特点。
澎湃新闻从邳州市史志(shǐzhì)办获悉,上世纪70年代前,邳州大蒜种植(zhòngzhí)面积小,生产(shēngchǎn)的蒜苗、蒜薹、蒜头仅供县、乡,只有极少部分由蒜农在市场上出售。
随后,邳州蒜田面积(miànjī)逐渐扩大。目前邳州大蒜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63万亩,大蒜亩产也已由原来的500多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公斤,全市年产大蒜80多万吨。邳州大蒜以(yǐ)其面积之大、产量之高、质量之优享誉国内外市场,跻身中国大蒜主产区(zhǔchǎnqū)之一(zhīyī),创造出了全国县域产区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jīdì)规模(guīmó)第一、生态(shēngtài)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内唯一、大蒜单产第一、大蒜品质第一、大蒜产业化发展第一的“5个第一”。
同时,邳州(pīzhōu)的大蒜产业也进入了机械化发展时期,今年大蒜种植面积为61.5万亩,机收率达40%以上,比去年(qùnián)进一步提高,5月底(yuèdǐ)已全部收获完成。
大蒜作为“白色黄金(huángjīn)”,正以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书写(shūxiě)“小蒜头,大产业”的富民传奇。
一头蒜的“旅程(lǚchéng)”
在邳州,宿羊山镇(shānzhèn)、车辐山镇、八义集镇是核心产区。其中,宿羊山镇更是被誉为“中国大蒜(dàsuàn)第一镇”,全镇(quánzhèn)有10万人次参与大蒜种植、购销、加工,从业(cóngyè)经纪人队伍4600余人,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
在去宿羊(sùyáng)山镇的路上,记者看到,不少卡车正拖着一包包红色网兜的大蒜离开(líkāi)。宿羊山镇组织委员刘璐介绍称,“那(nà)是几家头部企业收购的大蒜,仓库满了就装车运输进厂了。”
不远处的农田里,接力大蒜的第二(dìèr)茬作物也起来了,玉米苗已经长到了人脚踝处,酝酿着下(xià)一轮的丰收。
不少农户的田埂边上,还躺着大片(dàpiàn)晒太阳的大蒜。78岁的武立同是刘山村的村民,已经种了三十多年(sānshíduōnián)的蒜。他装好12袋大蒜开着三轮车,去(qù)“交蒜”。
今年邳州大蒜(dàsuàn)迎来大丰收。
在251省道与山海大道的交界处,邳州当地大蒜加工、出口的头部企业黎明公司设置了收蒜点。红色(hóngsè)的棚子下,轰轰(hōnghōng)作响的分拣机(fēnjiǎnjī)正在作业,蒜农们有序排着队。蒜头(suàntóu)像白色的球,跳进了“舞池”般的分拣机运输带上,再依据个头(gètóu)大小,从4.5厘米(límǐ)到6厘米,精准滚入不同尺寸的孔洞。等大蒜滚满网兜,工作人员就拿起粉色的绳子,两边合围一扎封口,拎上秤看看蒜头的实际“身板”。
武立同老两口种了2亩地的(de)蒜,个头都很大(hěndà),这次带来的蒜,6厘米的占据了一半。记者注意到,当天的收购价是4.37元一斤,他这12袋大蒜有400多斤。最终(zuìzhōng),黎明食品(shípǐn)公司的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复核换算后,给了武立同2200多元。“我家还有三千多斤的蒜在晒着呢,等过两天再拉过来”他说。
每年农忙时(shí),宿羊山镇很多人都从外地回来了,都不愿意(yuànyì)错过这波丰收季。每年都有3万余名“蒜客”来到镇里,他们来自河南、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丰收季对人力要求高,收蒜、晒蒜、卖蒜,规模大的(de)蒜农要抓紧这半个(bàngè)月的黄金期。”刘璐告诉记者。
在邳州人眼里,大蒜早已超越普通农作物的价值(jiàzhí)。它(tā)是宿羊山镇家家户户的“金钥匙”,更是邳州递给世界的“白色名片”。
运蒜的卡车驶入鑫瑞源公司厂区,一包包红色网兜被(bèi)卸下,工人将(jiāng)蒜头再次(zàicì)摊在地上,进行最后一轮的晾晒。记者在旁边走过,听到一阵细碎、连续的“噼啪”声。“你(nǐ)听,这是大蒜炸开皮的声音。”鑫瑞源公司食品发展部的龚培斌提醒记者。午后(wǔhòu)的阳光,将蒜皮里的最后一丝水汽逼出。
经过最后一轮“体检”——农残检测、水分测试、病害筛查,合格的大蒜会被送入冷库(lěngkù),等待冷链(lěngliàn)车的召唤。再过几天,这批大蒜就要启程,开启它们的全球(quánqiú)之旅。“不久后它们就会出现(chūxiàn)在泰国的超市里。”龚培斌说,鑫瑞源公司常年做(zuò)大蒜出口业务,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是主要客户群。
据统计(jùtǒngjì),邳州大蒜目前已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盟、美国(měiguó)等31个(gè)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3亿美元,产品占中东大蒜市场的70%、东南亚市场的40%、全国大蒜出口量的30%。
邳州白蒜的(de)旅程(lǚchéng),不仅连接了农民的笑脸与世界的餐桌,更见证了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产业升级之路。
除了调味品(tiáowèipǐn),大蒜还能进行哪些“裂变”?
邳州(pīzhōu)也在尝试去展示大蒜的更多形态,延伸产业的更长链条,让大蒜走出农产品的属性,跳出厨房餐桌,进入(jìnrù)更多消费场景。
比如,从白蒜到黑蒜。在邳州恒大食品公司(gōngsī)的无菌车间里,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一批刚出炉的黑蒜。氤氲的热气中,工人们将(jiāng)黑蒜轻轻铲出。这些经过60天恒温发酵的黑蒜,像极了刚出炉的糖(táng)炒栗子。
刚“出锅(chūguō)”的黑蒜被均匀摊放在不锈钢架上(jiàshàng)散热。质检员随机取了一个对半掰开,深褐色的蒜肉呈现出蜜饯般的胶质光泽(guāngzé)。曾经刺鼻的蒜辣早已在发酵中化作乌有,只余下近乎果脯酸甜的风味,已尝不出是(shì)大蒜。
公司副总经理岑(cén)顺利介绍称,“邳州黑蒜”是由白蒜经过熟化而成,含有大量的对(duì)人体有益的健康物质,有“东方费列罗”之称。黑蒜果糖含量是普通大蒜的18倍,不仅口感好(hǎo),而且对人体保健有帮助。
除了黑蒜(hēisuàn),记者还见到了大蒜(dàsuàn)的“N种变身”。比如,大蒜“薯片”、脱水蒜粉、大蒜味阿胶糕、蒜油软胶囊(ruǎnjiāonáng)、黑蒜精华液等100多种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邳州集聚了大蒜(dàsuàn)商贸加工企业310余家,国家级农业(nóngyè)产业化的(de)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省级13家。这些大蒜深加工企业正(zhèng)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更多的大蒜产品,丰富消费供给。
邳州市集聚大蒜商贸和(hé)加工企业300余家,相关从业者达40多万人(rén)。
黎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庚认为(rènwéi),国内(guónèi)的(de)大蒜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市场需求仍然集中在调味品领域(lǐngyù),但是大蒜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做菜可以从新鲜大蒜到用蒜粉,消费者不用剥蒜,也节省做饭省时间。
韩洪庚认为,最早的(de)时候大家也只吃(chī)猪肉,后面才有了火腿肠以及更多的猪肉脯类产品(lèichǎnpǐn),有尝试才有新的开始,大蒜类的延伸产品从推广、接受、普及,需要时间和过程。“消费人群在变(biàn),消费理念也在变。”他说。
邳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邳州大蒜(dàsuàn)产业已经从量的(de)追求进入质的挖掘,如何继续(jìxù)延伸大蒜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是当地一直在积极尝试的事情。此外,邳州已经拥有江苏最大(zuìdà)的大蒜自由交易市场——碾庄镇黄滩桥大蒜交易市场,常年交易量10万吨左右。为了让大蒜交易更(gèng)规范,宿羊山镇也正在建设大蒜冷链交易市场,这将改变传统的大蒜马路市场形态(xíngtài),从而升级为集(wèijí)物流、冷链、电商为一体的规范性综合市场,让大蒜的供应时间拉长。
邳州大蒜产业(chǎnyè)的探索,为县域(xiàny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这个“白色黄金”,正创新突破农业生产的传统边界——从田间地头的初级(chūjí)农产品,到实验室里的功能性提取物,再到超市货架上的高端零食,每(měi)一次“裂变”,其实都在重构农产品的价值坐标系。
同时,邳州的实践也表明,县域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敢于打破“农业只能搞生产”的思维(sīwéi)定式,而是要用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基因(jīyīn),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值得期待的转型(zhuǎnxíng)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王奕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xīnwén),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