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老习俗新风尚,燕赵端午“潮”味足

体育正文 223 0

老习俗新风尚,燕赵端午“潮”味足

老习俗新风尚,燕赵端午“潮”味足

5月31日(rì),游客在河北(héběi)博物院非遗会客厅体验布老虎制作技艺。河北省群艺馆供图

各色艾草门挂营造出浓厚节日(jiérì)氛围,时尚粽子礼盒让端午(duānwǔ)充满仪式感,多彩文博活动涌动浓浓国潮……这个端午假期(jiàqī),燕赵大地传统和潮流碰撞出新玩法、新潮味、新体验,引领假日新风尚。

五月五,过端午。点(diǎn)艾叶,挂(guà)(guà)菖蒲,香草荷包五彩绳。祖辈传下的风俗,在这个端午节热闹地流行起来。“小时候过端午,母亲都会(huì)买把艾草挂在家里,寓意驱邪纳福。”保定“00后”女孩李圆说,现在的艾草门挂既保留了传统寓意,还精致好看。

感觉到艾草门挂别致起来的可不光是李圆,端午(duānwǔ)假期,记者打开各大电商平台浏览线上(xiànshàng)花店,“岁岁安康(ānkāng)”“‘艾’上端午”“端午祈福(qífú)”等(děng)各色各样新式艾草门挂突然“火”了。与市场上几元一把的艾草不同,这些新的艾草门挂往往搭配一些小花,价格从几元到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受到不同层次需求者的欢迎。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guàlǜ)云鬓。”为了体现节日的(de)仪式感(gǎn),不少年轻人身上佩戴香包、香囊、挂饰等。端午假期,正定传统绳编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翠霞有些忙,这两天她制作了很多彩粽。

“绳编是一种古老的(de)(de)编织艺术,用五彩(cǎi)绳线,在传统节日编出形式多样、具有浓郁自然气息及吉祥寓意的物品,特别有意义。”李翠霞介绍,端午节有扎五彩绳、扎彩(zhācǎi)粽、送彩粽的习俗(xísú),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今年她制作的彩粽等产品,很受年轻人喜爱,这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端午,粽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曾经逢节必有的“咸甜之争”,在年轻人(niánqīngrén)对仪式感的追求(zhuīqiú)中更显包容。对端午传统习俗产生文化共鸣的同时,年轻人个性化的品质追求,给假日带来(dàilái)推陈出新的消费活力。

记者走访(zǒufǎng)部分售卖粽(zòng)(zòng)子的(de)店铺发现,他们积极创新,开发年轻消费者喜爱的“爆料粽”系列,比如树莓酸奶粽、无花果酸奶粽等,还有店铺推出低糖的紫薯粽、五色糙米粽等,设计(shèjì)精巧的端午礼盒,也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之,各色各样的粽子,“粽”有一款能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创新(xīn)口味层出不穷,这为爱好尝鲜的(de)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传统美食和(hé)年轻消费者产生(chǎnshēng)更多连接。”多位售卖粽子的店铺负责人介绍,年轻受众对消费品有了更多情绪价值、文化共鸣的新需求,这是当下消费市场增量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非遗武术专场展演、非遗项目展示、亲子研学体验……5月31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zài)河北博物院举办,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广大观众沉浸(chénjìn)在特色(tèsè)鲜明的河北传统文化中。

招式舒展、手法连贯的拳法,威风八面(wēifēngbāmiàn)、灵活多变的刀法……河北是武术(wǔshù)大省,目前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武术项目有近百项。当天的活动中,梅花拳表演者们轮番亮拳(liàngquán),刀、枪、剑、棍(gùn)等十八般兵刃上阵,单打、对打,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尽显雄风,引得观众(guānzhòng)喝彩连连。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因其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而得名,是我国武术(wǔshù)(wǔshù)优秀拳种之一。”据《梅花拳大刀》表演者、邢台市(xíngtáishì)威县梅花拳研究协会副会长张汝贞介绍,端午离不开康养话题,武术表演既能强身健体、涵养精气神(jīngqìshén),又能让群众参与到节日活动中,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希望今后像这样的演出更(gèng)多些,让大众了解和热爱梅花拳,才能更好地将(jiāng)其传承发展下去。

除了欣赏武术的(de)刚劲之美外,梨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冀东段派评书等节目,让爱听鼓书的中老年人过足了瘾。在戏曲脸谱绘制技艺(jìyì)、彩(cǎi)粽制作技艺、布老虎制作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展示技艺,让孩子(háizi)们(men)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次(běncì)活动(huódòng)将端午节与非遗(yí)紧密结合,以人们(rénmen)乐于参与的(de)方式展示传播非遗,拉近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非遗走进生活,让传承更有活力。”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他们还会在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活态技艺展演展示和研学体验互动活动,为大众提供(tígōng)丰富的文化体验。

编彩绳、看戏曲、观非遗展(yízhǎn)……端午(duānwǔ)假期,燕赵大地这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还有很多。为进一步(jìnyíbù)加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统节庆文化,很多地区还结合非遗展演展示,开设端午知识讲座,专家学者讲解端午节(duānwǔjié)起源与传说、端午节习俗等(děng),吸引众多观众参与。有些地方,还策划了健身示范教学、中医问诊、推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观众了解更多健康(jiànkāng)知识。

“快来了解端午习俗(xísú),学习(xuéxí)跟端午有关的诗词吧,我们还设置了手工制作龙舟活动。”秦皇岛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jīnnián)端午假期遇上了“六一”国际(guójì)儿童节,为让青少年触摸端午文化温度(wēndù),该馆推出“浓情端午——龙舟手工制作”社教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民俗课堂(kètáng),聆听端午起源及端午传统习俗,还以竹篾、彩纸为材料,让孩子们亲手制作龙舟模型。

此外,秦皇岛博物馆以“童趣秦博 智趣六一”为主题,策划了“文物总动员——秦博寻宝”“秦博春韵 青花拾趣——青花瓷手工拼贴(pīntiē)”等社教活动,以趣味(qùwèi)互动与深度体验方式,带领(dàilǐng)孩子们穿梭于历史长廊,解锁(jiěsuǒ)文物背后的神秘故事,让传统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姿态走进少年儿童的世界(shìjiè)。

端午假期,全省各级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gōnggòng)文化交流场所成为热门打卡地,面对火爆(huǒbào)人气,各地文博场馆都推出了(le)特色活动和产品,将文化资源转变为人们乐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的知识,为节日生活增添文化味儿(wèiér)。

河北(héběi)博物院推出“惊奇(jīngqí)世界”展,分“大鱼传说”“生存智慧”“生态保护”三部分内容,通过设置(shèzhì)36个科普小问答,全面讲述了鲸豚演化历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磁县北朝(běicháo)考古博物馆策划“北朝陶艺彩绘·指尖(zhǐjiān)上的艺术”社教活动,通过亲子合作(hézuò)方式,在素坯上绘制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童趣(tóngqù)卡通等端午或儿童节主题图案,让想象力在陶艺中绽放;易县博物馆策划“‘帽’美如画知(zhī)假期 巧绘草帽绽童心”社教活动,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彩斑斓的颜料在草帽上绘制心中美好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博物馆参观,一方面是大家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跟博物馆各项工作和(hé)服务质量的不断(bùduàn)提升有关。”河北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河北各级博物馆将延续端午假期热度,不断提升展览水平,继续推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新意、聚人气的展览,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jīngshén)文化生活(shēnghuó)。(记者(jìzhě) 史晓多(shǐxiǎoduō))

来源丨(gǔn)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 王亚伟 实习编辑 张文曦 | 校对 韩妮、张斯琪(zhāngsīqí)

老习俗新风尚,燕赵端午“潮”味足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