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蹭饭”为啥获点赞?
驻村书记“蹭饭”为啥获点赞?
驻村书记“蹭饭”为啥获点赞?
□李晓玉(lǐxiǎoyù)(广西大学)
“蹭饭!蹭饭!”近日(rì),河南鹿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在网上“小火”了一把,他吃“百家饭”的视频(shìpín)得到了网友的关注(guānzhù)。(6月18日 顶端新闻)
董桂林(guìlín)驻村所在的(de)范庄村现有村民(cūnmín)多为村里(cūnlǐ)(cūnlǐ)留守老人。为更好地拉近与村民的关系,了解(liǎojiě)情况,董桂林想出了“蹭(cèng)饭”这个妙招。他(tā)自掏腰包,到(dào)了饭点,带上牛奶、鸡蛋、面粉等礼物去村民家“蹭饭”。既(jì)减少了户主特意做饭的麻烦,又能够了解到每一家(yījiā)的真实情况,与人民群众吃在一起、聊在一起。在饭桌上,董桂林和村民唠家常、谈心事,通过一碗简单的面条打开了话匣子,拉近了干群关系。驻村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董桂林的身份已经在村里“家喻户晓”。不同于以往的“办公室座谈”,这种在饭桌上展开的随意交谈更加能够建立起真实的信任关系,具有更好的情感基础。驻村干部不再只是“观察员”、局外人,而是像一个真正(zhēnzhèng)的村民一样融入乡村,只有这样干部才能够真正地把根扎在群众中。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蹭(cèng)饭”式的走访调研不仅方便了董桂林(guìlín)驻村工作的开展,也为(wèi)村里的留守老人带去了温暖与关怀。村子里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平时缺少陪伴,董桂林的蹭饭,一方面能(néng)陪老人们说说话,填补儿女不在身边陪伴的空虚;另一方面也能直观地(dì)看到他们(tāmen)的生活条件 ,真正知道(zhīdào)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更好地对症下药。也有村子里外出务工(wùgōng)的年轻人在董桂林视频(shìpín)评论区表示看到了自己的长辈。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同时部分老年人逐渐落伍,老人与子女仅通过电话联系,子女很难看到老人的真实情况。董桂林在平台发布的视频也就成为了子女了解自己家里老人情况的新途径。
在视频走红的(de)同时,董(dǒng)桂林也在同步宣传村里的各种农产品,希望能够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董桂林的视频中饭桌上(shàng)频繁出现的咸鸡蛋、芝麻盐、香油、小麦粉、蒲公英茶等都是当地特产,网民通过他的视频了解后购买。在打开当地农产品销路与(yǔ)知名度的同时又(yòu)为村集体、当地居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助力了当地产业发展。
董桂林的“蹭饭”行为,不仅为村里老人带去了人文关怀,也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fāngfǎ)。“深入基层”不仅是喊口号更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走访调研不能只是流(liú)于表面形式,要真正走出办公室,走近群众(qúnzhòng)、走进群众,倾听最真实的民声。当越来越多的干部(gànbù)能够像董桂林这样,走出舒适圈,把办公室“搬”到(dào)田间地头、“搬”到村民家里,放下架子,真切地为(dìwèi)人民群众服务(fúwù),基层治理才能够事半功倍,发挥出最优效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zuòzhě)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hé)本声明。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