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问秦” 文物“述往”——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印象
考古“问秦” 文物“述往”——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印象
考古“问秦” 文物“述往”——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印象光明日报(guāngmíngrìbào)记者 王冰雅 尚杰
近日(jìnrì),“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kǎogǔ)二十年成果特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五大单元,共展出223组(693件)文物(wénwù),呈现了秦人西迁陇右、西陲创业、崛起关陇、实现统一的创业历程,系统(xìtǒng)揭示了秦文化的形成脉络与鲜明特征。
6月5日,观众在(zài)甘肃简牍博物馆参观“问秦(wènqín)”成果展。罗宇盈摄/光明图片
“蕞尔小邦”的崛起之(zhī)路
2004年,甘肃省文物(wénwù)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wénhuà)遗产学院联合成立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项目。本次展览是对20年来(niánlái)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fājué)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历史研究中,有关秦人、秦文化的(de)来源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学术界对此(duìcǐ)曾有“来自东夷”和“起于西戎”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展览展示了天水市清水县李崖遗址(yízhǐ)的考古成果,该遗址为秦人“东来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李崖遗址是迄今(qìjīn)所见最早(zǎo)的秦文化遗存,该遗址发现了60多座秦文化墓葬,年代主要集中(zhōng)在西周早中期。李崖遗址表现出浓厚的商文化遗风,如随葬陶器中的方唇(fāngchún)分裆鬲,以及葬俗等。
“秦人嬴姓,先祖与殷商关系密切。他们历经艰险东迁而来,为周王室戍守西陲、抵御戎人,偏居(piānjū)一隅(yìyú)艰难求生。”甘肃省(gānsùshěng)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
然而,就是这样(zhèyàng)一个“蕞(zuì)尔小邦”,经过艰难奋斗逐步崛起。秦人(qínrén)先祖非子因牧马有功受封附庸,赐予秦地,这便是“秦”的来源。秦人与(yǔ)戎作战,不断扩张巩固(gǒnggù)自身势力,成为西陲实际的统治者。今陇南礼县的西山遗址,即西犬丘所在地,也被认为是秦人最早的都邑。此后,秦人“遂(suì)霸西戎”,向关陇大地进取,取代周王室成为西部的霸主。
历经三百余年的(de)奋发开拓,秦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实现一统六国的宏愿后,便计划回到秦人兴起地,举行(jǔxíng)盛大的国家祭祀。“这个祭祀的地址,就在今天的陇南礼县四角(sìjiǎo)坪遗址。四角坪遗址是(shì)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标识(biāozhì),为后续的国家祭祀开创了范式。”侯红伟说。
天水马家塬遗址出土的精品马车(复制品(fùzhìpǐn))。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兼收并蓄、务实坚韧(jiānrèn)的崛起之道
秦何以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这与秦的文化特质息息相关。展览特别设置了专门篇章(piānzhāng)“兼收并蓄(jiānshōubìngxù) 和而不同(héérbùtóng)”,介绍秦崛起(juéqǐ)的内在因素。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兼收并蓄的包容智慧与不尚虚礼的务实精神。
展览中(zhōng),可以看到春秋秦墓中既有周式列鼎(lièdǐng),又有戎式短剑、金饰牌,展现了文化交融的图景。对商周文明(wénmíng)和西戎文化的兼收并蓄,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基础。
在秦人(qínrén)戍守西陲、艰难崛起的(de)过程中,秦与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中有和、和中有战”的复杂动态的共生关系。秦人既善于向强者学习,又能以(yǐ)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弱者为己所用。
展览中,有一件天水马家塬遗址出土马车的复制品,车辆工艺(gōngyì)精湛,饰以华丽金银,呈现典型的西戎风格。车辆的所有者很可能是为秦人从事贸易的戎人。秦人逐渐(zhújiàn)强大后,将戎人纳入(nàrù)自身经济社会体系。
“这种海纳百川的(de)胸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shēngshēngbùxī)的奥秘,也是秦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侯红伟说。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周器华美庄重,戎器炫目奢华(shēhuá),而秦器则以质朴实用见长,充分体现了(le)秦人“实用为先”的造物理念。
“秦文化的特质是踏实坚韧、注重实效,这是秦人最终(zuìzhōng)成就统一大业的内在动因(dòngyīn)。”侯红伟(hóuhóngwěi)补充道,这种特质支撑秦人在西陲逆境中(zhōng)扎根、扩张,在商鞅变法时将务实精神推向极致,建立了高效的国家机器。
天水甘谷县毛家坪(píng)遗址出土的“子车戈”。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本次展览共展出各类文物近700件,其中不少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如长达1.56米的七璜联珠玉佩饰、四角(sìjiǎo)坪遗址建筑(jiànzhù)构件等。
有一件值得注意的展品是秦子(qínzi)镈钟,国家一级(guójiāyījí)文物,2006年出土于陇南礼县大堡子山。镈钟高(zhōnggāo)65厘米,鼓部铸有“秦子作宝龢钟”等28字铭文。铭文大意为(wèi),秦子铸造了一套宝贵的龢钟和三件镈,其音优美动听,秦子受命在位,长寿万年无疆。
20世纪90年代初(chū),大堡子山2座秦宫大墓遭遇盗掘,带有(dàiyǒu)“秦公器”“秦子器”字样的(de)青铜器大量流失。这件器物(qìwù)的铭文为流失海外的同类器物的追索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判断依据。
在《诗经·秦风·黄鸟》中(zhōng),记载了子车(zichē)氏三子殉葬的(de)(de)事迹。这一事迹在后世文学创作中被不断提及,形成了“黄鸟悲鸣”的文学意象。2014年,在天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子车戈”。这件器物的出土,印证了《诗经》对子车氏记载的真实性。“这证明子车氏是当时深受国君器重的显贵。古人有事死(sǐ)如事生的观念,在当时追随国君殉葬被视为一种荣耀。”甘肃省文物考古(kǎogǔ)研究所研究馆员王(wáng)永安说。
本次展览中,首次(shǒucì)展出了庆阳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的出土器物。其中,有一件七璜(qīhuáng)联珠玉佩饰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组玉佩饰出土于春秋早期墓葬,其组合由虎形玉佩、鹦鹉形玉佩、璜、玛瑙珠等288件玉器构成,出土时总长度为(wèi)1.15米。“玉器的繁复奢华(shēhuá)彰显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dìwèi)。”王永安说,该遗址显示出典型(diǎnxíng)周文化特征,经考证为一处周余民遗存。
前来观展市民张铃坤(zhānglíngkūn)说:“这次展览让我了解到秦文化与甘肃(gānsù)的紧密联系,填补了我对甘肃历史(lìshǐ)认知的一段空白,也更让我为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
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yuè)1日。
《光明日(rì)报》(2025年06月09日 09版)
来源(láiyuán):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guāngmíngrìbào)记者 王冰雅 尚杰
近日(jìnrì),“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kǎogǔ)二十年成果特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五大单元,共展出223组(693件)文物(wénwù),呈现了秦人西迁陇右、西陲创业、崛起关陇、实现统一的创业历程,系统(xìtǒng)揭示了秦文化的形成脉络与鲜明特征。
6月5日,观众在(zài)甘肃简牍博物馆参观“问秦(wènqín)”成果展。罗宇盈摄/光明图片
“蕞尔小邦”的崛起之(zhī)路
2004年,甘肃省文物(wénwù)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wénhuà)遗产学院联合成立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项目。本次展览是对20年来(niánlái)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fājué)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历史研究中,有关秦人、秦文化的(de)来源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学术界对此(duìcǐ)曾有“来自东夷”和“起于西戎”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展览展示了天水市清水县李崖遗址(yízhǐ)的考古成果,该遗址为秦人“东来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李崖遗址是迄今(qìjīn)所见最早(zǎo)的秦文化遗存,该遗址发现了60多座秦文化墓葬,年代主要集中(zhōng)在西周早中期。李崖遗址表现出浓厚的商文化遗风,如随葬陶器中的方唇(fāngchún)分裆鬲,以及葬俗等。
“秦人嬴姓,先祖与殷商关系密切。他们历经艰险东迁而来,为周王室戍守西陲、抵御戎人,偏居(piānjū)一隅(yìyú)艰难求生。”甘肃省(gānsùshěng)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
然而,就是这样(zhèyàng)一个“蕞(zuì)尔小邦”,经过艰难奋斗逐步崛起。秦人(qínrén)先祖非子因牧马有功受封附庸,赐予秦地,这便是“秦”的来源。秦人与(yǔ)戎作战,不断扩张巩固(gǒnggù)自身势力,成为西陲实际的统治者。今陇南礼县的西山遗址,即西犬丘所在地,也被认为是秦人最早的都邑。此后,秦人“遂(suì)霸西戎”,向关陇大地进取,取代周王室成为西部的霸主。
历经三百余年的(de)奋发开拓,秦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实现一统六国的宏愿后,便计划回到秦人兴起地,举行(jǔxíng)盛大的国家祭祀。“这个祭祀的地址,就在今天的陇南礼县四角(sìjiǎo)坪遗址。四角坪遗址是(shì)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标识(biāozhì),为后续的国家祭祀开创了范式。”侯红伟说。
天水马家塬遗址出土的精品马车(复制品(fùzhìpǐn))。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兼收并蓄、务实坚韧(jiānrèn)的崛起之道
秦何以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这与秦的文化特质息息相关。展览特别设置了专门篇章(piānzhāng)“兼收并蓄(jiānshōubìngxù) 和而不同(héérbùtóng)”,介绍秦崛起(juéqǐ)的内在因素。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兼收并蓄的包容智慧与不尚虚礼的务实精神。
展览中(zhōng),可以看到春秋秦墓中既有周式列鼎(lièdǐng),又有戎式短剑、金饰牌,展现了文化交融的图景。对商周文明(wénmíng)和西戎文化的兼收并蓄,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基础。
在秦人(qínrén)戍守西陲、艰难崛起的(de)过程中,秦与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中有和、和中有战”的复杂动态的共生关系。秦人既善于向强者学习,又能以(yǐ)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弱者为己所用。
展览中,有一件天水马家塬遗址出土马车的复制品,车辆工艺(gōngyì)精湛,饰以华丽金银,呈现典型的西戎风格。车辆的所有者很可能是为秦人从事贸易的戎人。秦人逐渐(zhújiàn)强大后,将戎人纳入(nàrù)自身经济社会体系。
“这种海纳百川的(de)胸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shēngshēngbùxī)的奥秘,也是秦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侯红伟说。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周器华美庄重,戎器炫目奢华(shēhuá),而秦器则以质朴实用见长,充分体现了(le)秦人“实用为先”的造物理念。
“秦文化的特质是踏实坚韧、注重实效,这是秦人最终(zuìzhōng)成就统一大业的内在动因(dòngyīn)。”侯红伟(hóuhóngwěi)补充道,这种特质支撑秦人在西陲逆境中(zhōng)扎根、扩张,在商鞅变法时将务实精神推向极致,建立了高效的国家机器。
天水甘谷县毛家坪(píng)遗址出土的“子车戈”。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本次展览共展出各类文物近700件,其中不少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如长达1.56米的七璜联珠玉佩饰、四角(sìjiǎo)坪遗址建筑(jiànzhù)构件等。
有一件值得注意的展品是秦子(qínzi)镈钟,国家一级(guójiāyījí)文物,2006年出土于陇南礼县大堡子山。镈钟高(zhōnggāo)65厘米,鼓部铸有“秦子作宝龢钟”等28字铭文。铭文大意为(wèi),秦子铸造了一套宝贵的龢钟和三件镈,其音优美动听,秦子受命在位,长寿万年无疆。
20世纪90年代初(chū),大堡子山2座秦宫大墓遭遇盗掘,带有(dàiyǒu)“秦公器”“秦子器”字样的(de)青铜器大量流失。这件器物(qìwù)的铭文为流失海外的同类器物的追索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判断依据。
在《诗经·秦风·黄鸟》中(zhōng),记载了子车(zichē)氏三子殉葬的(de)(de)事迹。这一事迹在后世文学创作中被不断提及,形成了“黄鸟悲鸣”的文学意象。2014年,在天水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子车戈”。这件器物的出土,印证了《诗经》对子车氏记载的真实性。“这证明子车氏是当时深受国君器重的显贵。古人有事死(sǐ)如事生的观念,在当时追随国君殉葬被视为一种荣耀。”甘肃省文物考古(kǎogǔ)研究所研究馆员王(wáng)永安说。
本次展览中,首次(shǒucì)展出了庆阳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的出土器物。其中,有一件七璜(qīhuáng)联珠玉佩饰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组玉佩饰出土于春秋早期墓葬,其组合由虎形玉佩、鹦鹉形玉佩、璜、玛瑙珠等288件玉器构成,出土时总长度为(wèi)1.15米。“玉器的繁复奢华(shēhuá)彰显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dìwèi)。”王永安说,该遗址显示出典型(diǎnxíng)周文化特征,经考证为一处周余民遗存。
前来观展市民张铃坤(zhānglíngkūn)说:“这次展览让我了解到秦文化与甘肃(gānsù)的紧密联系,填补了我对甘肃历史(lìshǐ)认知的一段空白,也更让我为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
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yuè)1日。
《光明日(rì)报》(2025年06月09日 09版)
来源(láiyuán):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